預防二次中風!心房顫動抗凝血有新藥



【華人健康網記者林芷揚/台北報導】全台約有超過20萬人患有「心房顫動」,由於國人較少使用傳統藥物治療,患者每年因此發生缺血性中風的機率高達4%,超過歐美先進國家。心房顫動造成的腦中風症狀,往往比較嚴重,死亡率也較高。神經內科醫師建議,可以考慮使用新型抗凝血藥劑,預防二次中風。
隨著年紀增加,罹患心臟顫動的風險也會增加,老年人應多加謹慎預防。
老化、肥胖、高血壓 易導致心房顫動
心臟顫動屬於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,由左心房和右心房異常快速,且不規律的跳動所導致。隨著年紀老化,罹患心房顫動的風險也跟著增加,40 歲以上罹患心房顫動的機會就高達 25%。另外,肥胖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也是影響致病機率的重要因素。
出現不規則脈搏 小心心房顫動
心房顫動有哪些症狀?郭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趙昌宏表示,患者容易出現心悸、頭痛、頭昏眼花、昏倒、胸悶、呼吸困難等症狀,最簡單的辨別徵兆,則是非常不規則的脈搏。
心房顫動患者易中風 復發率死亡率都高
不規則的心臟跳動,容易心房顫動患者導致血液聚積在心房內形成血栓,之後血栓可能隨著血液流到腦部,造成腦中風。事實上,心房顫動患者發生中風的風險是一般人的8至10倍。而且,與一般中風患者相比,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,容易復發、功能損傷嚴重,死亡率也比較高。因此,經確診罹患心房顫動的病患,必須特別小心,避免引發中風。
心房顫動的患者,可以在醫師評估之下,考慮使用新型藥物治療,預防二次中風。
傳統藥物限制多 患者中風風險高
想要預防中風,趙昌宏醫師指出,心房顫動病患可以在醫師處方之下,接受抗凝血藥物治療,延長凝血時間,降低或預防血栓形成。不過,由於傳統抗凝血藥物在亞洲人的使用上有許多限制,藥物與食物的交互作用也較多,國內心房顫動患者服用傳統藥物的比例偏低,因此每年發生缺血性中風的風險高達4%,比歐美先進國家還要高。
謹遵醫囑 新型藥物防二次中風
趙昌宏醫師表示,目前已有新型抗凝血藥物,和食物沒有交互作用,可以在中風發生14天後開始使用,能夠預防二次中風。臨床上曾有1名64歲女性,兩年前因右上肢無力,前往醫院掛急診。
檢查發現,該名患者有左腦急性梗塞的情況,出院之後持續接受治療。今年4月,這名病患因心悸而就診,出現不規則脈搏情形,中風風險量表CHADS2顯示為3分,心電圖則顯示有心房震顫,服用新型抗凝血藥劑治療之後,目前病情穩定。
更多健康新聞:壯男心肌梗塞5年增3成!7招快救心新研究:中醫針灸可降低中風復發率※更多精彩報導,詳見《華人健康網》。




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預防二次中風-心房顫動抗凝血有新藥-105618216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佳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